一、须弥座台基的起源发展
1、在唐代,须弥座台基已经被认同为为的建筑基座形式了。
2、宋辽金之际,须弥座已十分成熟丰富,北宋官书《营造法式》对须弥座之制有明确记录。
3、元代须弥座的形式,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
4、明清时期,须弥座台基进一步简炼,现在的项目作台基基本和清朝故宫样式差不多。
二、须弥座台基的样式
通过故宫须弥座图片按照建筑类型分,主要体现在建筑台基、基座、石栏杆等几部分。故宫须弥座按照构造类型可分为四种:
(1)基础形式:最常见的一类,重要大殿的基础也是这种须弥座。见下图:
(2)勾栏须弥座:石雕须弥座之上有石栏杆没有龙头的雕刻样式。见下图:
(3)带龙头的须弥座:就是勾栏样式的须弥座加了龙头,或者更精美的浮雕,见下图:
(4)多层须弥座:等级很高,就是好几层基础须弥座或带龙头的石雕须弥座组合而成,形成对称的韵律美,如三大殿区的三台须弥座。见下图:
三、须弥座台基结构分解:
通过须弥座图片能够看出其主要由上枭、上枋、束腰、下枋、下枭、圭角等六部分组成(见下图)
根据《营造算例》规定:【须弥座各层】高低按台基明高五十一分归除,得每分若干;内圭角十分;下枋八分;下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带皮条线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枭六分,古建筑须弥座台基部分的参数化设计。
须弥座台基的建造方法中国古建筑物本身在建筑外形上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从建筑结构上来讲屋身以下的建筑部分统称基座,基座是建筑物的地上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周围稳固的重要部分。
台基部分的构成古时建筑物的台基包括建筑的基础砖磉柱础以及石栏杆等。
须弥座台基石各构件及尺寸如下
a土衬石台基下埋在庭院地面以下的石材称为,土衬石,土衬石之宽以陡版石之厚,外加金边定宽如陡版石厚四寸八分,再加金边二寸得土衬石宽六寸八分,再以本身之宽折半定厚得厚三寸四分。
b陡版石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的石版称为陡版石,陡版石以台基之高除阶条石之厚定宽高,如台基高一尺二寸阶条石厚四寸八分得陡版石宽高七寸二分厚与阶条石同。
c阶条石阶条石安装于台基四周的边缘处其长等于各间的面阔,其宽高的计算方法是以出檐回水并柱顶定宽,如出檐二尺四寸除回水二分,深四寸八分柱顶半份宽七寸得阶条石净宽一尺二寸二分,以本身净宽尺寸十分之四定厚高得厚高四寸八分。
d埋头角柱石埋头角柱石位于台基的转角处,其高以台基之高减阶条石之厚,其长宽以阶条石宽定见方,如阶条石宽一尺二寸二分,得埋头角柱石见方一尺二寸二分古建筑台基的形式有两种,一般台基和须弥座台基,后者主要用于皇家建筑或者等级较高的寺庙建筑中,须弥座台基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上下出涩中为束腰。
从北魏经唐宋到明清 其主要变化集中在束腰的高矮变化和束腰线条的变化上,宋营造法式中讲述石雕须弥座时写到,垒砌筑须弥座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相并,以此为率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脚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身脚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砖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一层,比合莲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罨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罨门比柱子收入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五分,次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如高下不同约此率随宜加减之,到明清浮雕须弥座台基的形式比唐宋时简化了许多,通常只有六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各层比例关系如下:须弥座台基总高共计51份,圭角十份,束腰八份,上下枭各六份,皮条线一份,共计四份下枋八份,上枋九份,各构件宽以圭角厚二份半九扣即份,上枋宽按圭角宽十分之十一即份如下图。
上述关系仅为一般规律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须弥座台基进行适当调整。
作者:长城石雕厂【原创】
版权属于://www.shidiao136.com/ 山东石牌坊厂家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其他人阅读了: